鲁家村“四无山村”如何蜕变“模范村”?朱仁斌:交出乡村振兴的“标准答案”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3-06-09 20:25:23

本报记者高娇娣

图(1)鲁家村一角。图(2)鲁家村小火车。图(3)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作乡村振兴专题演讲。图(4)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图(5)村民在清理刚出土的竹笋。

鲁家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的东北部,辖13个自然村,距离县城约5公里,面积1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300人,几乎没有任何突出优势,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山村。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美丽宜居”环境建设、以公司股权制管理村庄、创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2011年以来,在被称为“PPT书记”“火车头书记”的村党委书记朱仁斌的带领下,鲁家村用实干拼出“四无村庄”(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古村落、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主要产业)的乡村振兴“样板路”,实现了落后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蜕变。近日,记者来到这个“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村庄,在实地走访中总结经验。

鲁家村俯瞰图(受访者供图)

答案一:信任打底,夯实干事基础

来到鲁家村已经是夜里10点多,在法睿之境·森活农场(原红山楂农场),朱仁斌正在跟工作人员开展一场“头脑风暴”,谈论农场下一步的规划。见到记者,朱仁斌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说,“来会议室?我给你们讲讲PPT。”

好一个“PPT书记”。朱仁斌介绍,这是他保留了十几年的习惯。

“当时村里已经确定发展家庭农场,并发动乡贤力量筹集300万元,邀请上海、广州、安吉的3家知名设计单位做出规划蓝图,但因为没有招商经验,项目快过公示期了也无人问津,怕村穷付不起。好不容易有投资商来了,一看这成片的荒山,都吓得跑掉了。”回忆起当时的窘迫,朱仁斌笑着说。

后来,朱仁斌总结了经验,投资方再来,先到会议室里讲PPT,讲梦想、讲规划、讲政府的支持力度。“投资方一看这么重视,对村里也有了信任感,再去现场就有底了。”朱仁斌说,那些日子,他天天揣着PPT招商,一拨拨地领着客商考察,好项目也纷纷落地。

“到目前,我累积做过、讲过个3000多个PPT。”朱仁斌对记者表示。

不仅招商需要先获得企业的信任感,在村里干事更需要村民的信任感。

2011年,在外经商的朱仁斌回到鲁家村参加换届选举。新官上任,凳子还没坐热,村子就在全县大会上被点名批评了:安吉187个村卫生检查,鲁家村排名倒数第一。朱仁斌脸上烧得慌,想改变村庄环境,但难题摆在眼前:村集体账户上只有6000元,负债却高达150万元,连给13个自然村配备垃圾桶的钱都不够。

“当时,村里最大问题就是脏乱差,可以说整个安吉县都找不到这样的村,没有垃圾箱,没有垃圾桶,也没有物业保洁。”朱仁斌指着PPT中一张满是垃圾的河道照片说,老百姓没有办法,垃圾只能往河里倒,村子里臭气熏天。

后来,朱仁斌垫了8.5万元钱做垃圾箱、做垃圾桶,还找了当地开拖拉机的一对夫妻清洁每日产生的垃圾。两个月的时间,效果立竿见影。

再后来,鲁家村还向政府申报项目,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共投入1700万元,党员干部带头与村民一起修建了商业街、办公楼、篮球场,铺了沥青路,安装了自来水,拆除了简易公厕和违规建筑,并为每家每户修了围墙……鲁家村脏乱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那条小河也改头换面,目前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个景点。

“这几件事我觉得村民开始建立了对我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也是以后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基础。”朱仁斌如是说道。

答案二:有了“面子”,也要充实“里子”

2014年卫生评比,最落后的鲁家村“逆袭”成了第一,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朱仁斌却没有那么“安心”:

鲁家村是“四无村”,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古村落、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主要产业,鲁家村能干什么?

招商引资来了企业,村民也就是拿点土地租金、到企业打个工,如何使企业发展,让村民和集体有更多的收益?

现在政府在美丽乡村投入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大多数变成了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资产,成为一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成为村民有持续收入的资产?

在回村当书记之前,朱仁斌办过企业,并用企业经营思维思考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梳理出一整套经营乡村的“鲁家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共同组建经营公司,构建“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张拥军/摄

“鲁家村当时有一些较为分散的小型农场,村里九成土地都是低丘缓坡,导致产业规模效益低下,但换个思路一看,却成了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而此时,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朱仁斌介绍,2014年初,鲁家村发展规划出炉,全新的蓝图中,6个核心农场居于中心村,其余12个农场分布四周,分别以蔬菜、果园、药材、茶叶等产业为主,一列乡村小火车串联起村居和农场,布局错落,规划合理。

鲁家村小火车(受访者供图)

如何让村集体资产、利益可持续化?

鲁家村与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鲁家分公司,前者负责串联游客接待场所、交通系统、风情街、18个家庭农场等主要场所,后者利用多年经验和客源做好营销宣传;后来又成立了安吉乡土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为鲁家村民、村干部、创业者、就业者提供乡村旅游方面的培训。

朱仁斌与合作的当地旅游公司谈定,由他们负责建设“游客中心”、购买“观光火车”、建设停车场;村集体则负责铺设火车轨道、建设绿道、绿化环境、整治溪流。

随即,朱仁斌向省里申报了《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拿到1200万元项目资金,治理好了村里的河道;从浙江省财政厅和农业口争取到了农业开发项目,拿到1800万元项目资金,并将项目规划里的机耕路变成了火车轨道和观光绿道;还从省里争取来了一个绿化项目,完成了环境绿化的任务。

乡村景区基础建设3000多万元资金,村里和村民硬是没掏一分钱,但换来旅游合资公司49%的股份。浙江省财政厅领导到现场检查验收完项目,给出了“将省财政资金转变成村集体的股本金,这是今年省里下拨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里使用得最好的项目”的评价。

“企业有赚有亏,鲁家村只赚不亏。股权全部发给村民,375元一股的原始股,现在已经升值到32000元一股。”朱仁斌说道,村民及村集体利益和投资商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可持续的收益保障,这就是鲁家模式的核心。

2011—2022年,鲁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8万元增长到610万元,村集体资产从30万元增长到2.9亿元。此外,村民每年还有土地租金收入,在村里企业和农场上班有工资收入,开民宿有创业收入,2022年年均收入超5万元。

鲁家村一角(受访者供图)

答案三:“造模板”共同受益

“不想让现在正在谋发展、求产业的村子还走鲁家村十几年前的老路。”朱仁斌说,鲁家村正在对“鲁家村模式”进行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输出,希望用3—5年时间,将“鲁家村模式”推广到全国100个乡村。

在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本中,乡村各有各的法宝:优越的生态环境、特色的支柱产业、深厚的文化资源,相比之下,鲁家村可谓“平平无奇”,也正因此如,鲁家村的振兴路径更能为其他乡村带来信心与参考。

“当然,发展不能依靠一味地复制粘贴,而是要充分地挖掘当地特色,不仅能落地,更要可持续。”朱仁斌说,2019年鲁家村获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同一年,鲁家村发起设立了“安吉乡村振兴产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乡促会”),用经营的理念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目前,多个地方已加入安吉乡村振兴产业促进会“百村共建”战略合作。

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作乡村振兴专题演讲(受访者供图)

乡促会将“鲁家村模式”发展理念输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等方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将引导人才、资本和产业在具备优越自然资源禀赋、深厚历史人文背景或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实践“鲁家村模式”,为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康养文旅等提供系统性、创新性、一站式解决方案。

“创新”是朱仁斌说得最多的词,鲁家村也正是以“创新”为钥,通过了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道难关。

2019年8月,湖州市出台了保障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的指导意见,拿出200亩用地指标用于农业经营性项目“标准地”,各区县政府按照1:1配套保障,作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全国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便是在鲁家村。

在新政策出台后,安吉盈元家庭农场马上向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出了用地需求。2020年5月,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委托挂牌出让693平方米农村集体经营性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出让起始价33.6万元,亩均出让价格约为32.3万元,出让年限为38年,成为全国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业“标准地”)挂牌出让行为。“同区域内的商服用地每亩近百万元。农业经营性项目‘标准地’出让价格参照同区域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这减轻了我们农业主体的资金压力。”安吉盈元家庭农场负责人朱仁元表示。

秀樾里民宿张拥军/摄

此外,为解决家庭农场的建设用地问题,鲁家村争取到了安吉县政府的支持,在建设用地指标对其倾斜的同时鲁家实施“点状用地”,即可以相对分散地使用这些土地指标。“我们农场占地200多亩,因为实施了‘点状用地’,建设一处,算一处面积,极大地增加了民宿建设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果园家庭农场主、秀樾里民宿主李诗红介绍,目前农场有住宿28间,节假日基本都是满房状态,需要提前预定,平时入住率在40%左右。

为了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鲁家村鼓励村民修建自家住房,建设成民宿、农家乐,增加收入,“我家有9个房间,还提供早饭,节假日都是爆满的。”鲁家村村民、稻湾湾民宿主陈老板跟记者介绍。

“我们没有采用以往村庄改造的搬迁经验,而是在原有13个自然村的基础上实行原地升级。村民们不用搬家,将房屋装修后就可以当做民宿开展旅游业务,村里也会提供指导服务,一举两得。”朱仁斌表示。

鲁家村一角(受访者供图)

答案四:把党的建设扎根在泥土里

安吉县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在强烈的使命感下,鲁家村对“两山”理念怀有崇高敬意。2017年,鲁家村党委建立鲁家两山学院,推广“鲁家模式”,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开展培训,将鲁家两山学院打造成“两山”理念的实践基地、农村综合改革的研究基地、“两山”理念推广的传播平台,培养一批理论丰富的基层“两山”实践带头人。

目前,鲁家村已形成培训教育的矩阵——为来自全国的乡村基层干部群体提供培训。现已和全国12省的94个村镇签订了“百村共建”合作协议,与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针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教育。

为了让授课内容更接地气,村里还组建了一支“草根讲师团”。讲师团成员遍布各个层面,既有县农办、递铺街道的相关领导,也有鲁家村干部、经营公司、农场主等相关人员,还会邀请县内其他村的村干部加入。培训内容除了专业知识外,也会讲授乡村旅游发展、村级项目申报、台账管理等内容。

如今,以两山学院为核心平台,鲁家村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研学基地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新实践成果的传播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在全国的影响力。

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张拥军/摄

走进两山学院风景区,道路两旁的喇叭播放着鲁家村村歌,路上游客三五成群,小火车“哐当哐当”“呜呜呜”的声音由远及近。虽然下着小雨,但游客们的脚步与心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或是在耕牛壁画前拍照留念,或是在台阶上休息小憩,或是在纪念馆购买笋干、安吉白茶、竹笋面、竹子饮料等特色小吃。“特别感谢鲁家村的建设,让我们在空闲时间有了放松游玩的地方,这里的风景很美,心情也得到了放松。”从安吉县城区来到鲁家村游玩的游客王大姐笑着跟记者说。

农耕体验乐(受访者供图)

在两山学院不远处,记者还看到了凯奇集团有限公司与鲁家村联合打造的无动力农耕体验区。“鲁家村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在此打造农耕体验区,除了想要满足儿童游戏体验需求,也是想要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农耕体验、农作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基地,将我国独特的农耕文化发扬光大。”凯奇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唐世宪对记者介绍,为了显示“两山”理念,体验区还特别打造了两座青山的造型。

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张拥军/摄

鲁家村党员使命教育馆门前,“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几个大字与馆内墙壁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呼应着。“我们的初心是让老百姓笑,我们的使命是让老百姓一直笑。”朱仁斌斩钉截铁地说道。

在教育馆内,一面挂着鲁家村缩略图的墙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旁边还有“田园党建”四个大字。据介绍,鲁家村党支部通过实施组织建在农场、党课上在农场、党员赛在农场、活动放在农场、服务落在农场和实绩亮在农场的六大“田园党建”活动,把“党小组”嵌入田园鲁家,达到了强党建、美乡村、富百姓的效果。

“鲁家村有党员98名,5个党小组之家,都是在各行各业比较优秀的人才。”鲁家村纪委书记柏文介绍,党员的学习、工作、组织活动都是在农场开展的,这样可以将党员跟农场紧密相连在一起,发挥双向作用。第一,村民平时有需求或者对土地流转等政策有疑问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党组织解决问题。第二,党员亮身份工作,也更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均为党员。近年来,鲁家村党支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抓好党建工作,重点抓支部干部和党员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主要干部驾驭全局能力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结合创先争优、党员双带双创和“三级联创”,提高全体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

村民在清理刚出土的竹笋张拥军/摄

“鲁家还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管理。每个月底,都会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朱仁斌介绍,一是学习先进,向先进村庄学习村规民约;二是村班子定方案,村“两委”班子结合鲁家村实际情况做了初步方案;三是村民小组讨论,召集村民小组长对方案进行讨论并形成初稿;四是户主会议表决,由村民小组长负责牵头召开户主会议讨论形成定稿;五是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表决。

答案五:跟年轻人要未来

目前,鲁家村正在积极探寻鲁家乡村振兴2.0版本。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鲁家的接待量少了一半,我们也开始有时间复盘思考,农场要提升,小花海要扩大成大花海;景区要丰富业态,还准备加强研学;更重要的是以‘新平台’‘新产业’‘新服务’广汇乡村振兴共建人,实实在在地助推鲁家村的‘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谈到未来,朱仁斌说回村的年轻人给了他很多想法和思考。

“我们老一辈,有多大力都已经使出来了,未来是年轻人的,鲁家的未来也需要这群年轻人。”朱仁斌解释,年轻人也是鲁家乡村振兴2.0版本的核心。

“大学期间,我去过全国各地很多乡村,他们和曾经的鲁家一样‘一无所有’。我也想让更多人看到鲁家,有机会像鲁家一样发展。”说这话的,是1998年出生的朱义迪,他还有另外两重身份——法睿之境·森活农场的主理人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去年,刚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毕业的他,并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做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反而召集了一群小伙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我们都觉得乡村需要年轻人留下来。”就拿他自己来说,除了负责农场的建筑设计,还做起了电商、拍起了视频,并以山楂为主题策划各种研学、DIY等文创活动。

返乡大学生朱义迪在进行经验分享(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仅靠父辈这一代是不够的,现在的乡村还没有达到现代乡村的理想境界,城乡差异依旧存在,这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乡村振兴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现在,光我们农场的大学生就有12个。”朱义迪说,安吉盈元家庭农场的农二代朱冰倩也回来了,除了白茶种植,她还开启了技能培训和农旅研学。

大学生创业张拥军/摄

不止农二代,开咖啡店、办灯光展、搞联谊活动……年轻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刷漆、装饰、改造、设计都是我自己琢磨的,家里也很支持,这种自己构思又自己实现的感觉让人上瘾。”去年刚毕业的小许,在鲁家村开了一家咖啡店,与其他店不同,他的“大本营”是一辆改造后的小车。“为了‘创收’,我会在小红书打广告,还会联系一些机构举办联谊活动,现在营业两个月了,利润还可以,估计再有几个月就能回本。”

目前,朱义迪正在打造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我们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不仅是给鲁家引流,还要让鲁家模式被复制和推广出去。”他对未来乡村发展的热切,“有了我们这些新农民,年轻的新农村,会是不一样的。”

1 阅读:131
评论列表
  • 2023-06-10 11:35

    好有活力

  • 2023-06-10 13:14

    砸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