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美不结盟,一起瓜分世界,去全球收割红利,反而让其他国家坐收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美不结盟,一起瓜分世界,去全球收割红利,反而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左右逢源?其实答案很简单,中美以前就是这么干的,拖到今天才撕破脸,靠的不是谁太弱,而是彼此的战略定力太强。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中美之间真有点“分工合作”的意思,只不过不是明着瓜分地盘,而是在经济和产业上各取所需。那时候美国有最先进的技术和大把的资本,中国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待开发的大市场,两边一搭伙,生意做得红火极了。美国把那些费力不赚钱的制造业搬到中国,比如服装、家电、电子零件这些,自己专心搞芯片、软件、金融这些来钱快的行当。咱们中国呢,靠着加工这些产品赚了第一桶金,还学了不少生产技术,老百姓也有了工作。那时候全球市场就像个大蛋糕,中美两家配合着切。美国企业拿着中国造的便宜商品,在全世界卖得风生水起,苹果手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设计在美国,零件来自全球,最后在中国组装,利润大头归美国,咱们也落了个就业和税收。中国呢,赚了钱又去买美国的国债,帮美国维持消费市场,形成了个互相依赖的循环。那些年里,美国消费者能买到便宜货,中国经济噌噌涨,两边都从这合作里捞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可不就是一起“收割红利”嘛。而且不光经济上,在一些国际事务上,中美也有默契。比如对付恐怖主义,美国需要中国在地区稳定上出力,中国也需要美国在全球经济规则里给点空间。那时候欧盟、东盟这些国家,只能在旁边捡点漏,比如从中国进口便宜零件再加工,或者把农产品卖给美国,根本没法跟中美这俩“大块头”抢风头。这种好日子维持了十几年,为啥没早撕破脸呢?关键就是双方的战略定力。美国知道,中国能帮它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买它的国债,要是闹僵了,自己老百姓买东西得贵不少,企业利润也得跌。中国更清楚,咱们得先发展壮大,不能跟美国硬碰硬,所以一门心思搞生产、抓经济,在敏感问题上尽量不挑事。就算偶尔有摩擦,比如贸易顺差吵架,最后也都坐下来谈,没真的翻脸。那时候美国有人甚至提出“G2”的说法,想拉着中国一起管世界,只不过咱们没接这个茬,心里明白不能掉进结盟的坑里。可日子久了,情况慢慢变了。2010年是个关键节点,这一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也超过了美国。以前美国把中国当“生产车间”,觉得听话又好用,可现在发现,中国不光会造袜子、手机,还开始搞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高科技,甚至在芯片、光刻机这些美国垄断的领域也想突破。这可戳到美国的痛处了,它当了几十年世界老大,最怕别人抢它的位置,以前苏联、日本冒头都被它打压下去,现在中国起来了,它自然坐不住了。美国的战略开始转向,从“合作”变成“遏制”。先是搞“亚太再平衡”,拉着周边国家围堵中国,后来又对中国加征关税,从一开始的几十种商品加到后来的几千种。最狠的是卡技术脖子,把华为这些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连芯片都不让卖。按说这时候该彻底撕破脸了吧?可双方还是忍住了,这就是战略定力还在起作用。美国发现加关税没伤到中国根本,反而自己老百姓每年多花上千美元,企业也丢了中国市场,只能又把关税降下来。中国呢,没跟着搞全面对抗,而是一边扩大内需,一边找其他国家做生意,“一带一路”沿线的出口还涨了不少。直到最近几年,所谓的“撕破脸”其实也不是真的断交开战,而是以前的合作模式彻底行不通了。美国建“小院高墙”搞技术封锁,想把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中国就自己搞研发,2025年芯片自给率都突破35%了,量子计算机也能跟美国掰掰手腕。以前那种“美国出技术、中国出劳力”的红利模式,随着中国实力增长,自然就维持不下去了。美国不想跟中国分享红利,还想把中国踩下去,中国又不可能放弃发展,这矛盾就摆到台面上了。现在那些中间国家反而得了好处,东盟既卖农产品给中国,又买美国的飞机,欧盟在中美之间两头要价,左右逢源。其实这不是中美故意给的机会,而是双方都有底线,没搞全面对抗,才给了这些国家空间。要是真像以前苏联和美国那样搞冷战,其他国家早就得选边站队,哪有渔利可收。说到底,中美以前的“合作收割”是因为实力差距大,能各取所需;后来没早撕破脸,是因为双方都算得清利弊,有战略定力;现在矛盾公开化,是因为中国变强了,美国不愿放手老大位置。但就算到这一步,双方也没真的彻底决裂,毕竟经济上还连着筋,全球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这些事也得一起办。这世界早就不是谁能独吞红利的时代了,就算中美不结盟,也得在竞争里找合作的空间,不然最后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捡了更大的便宜。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